鮑魚之肆

鮑魚在我們這個時代是餐桌上的高級海鮮,而古時候的鮑魚是一種經過醃漬之後味道濃烈的鹹魚,所以一般人接近馬上就能聞到他的氣味,醃漬鹹魚的工人因為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工作,對這個味道就沒有那麼敏感。有虔誠拜神習慣的家庭,孩子出生之後每天耳濡目染,也會跟著長輩依樣畫葫蘆舉香敬拜、擲筊問神,或是對聖經的故事非常熟稔,也會跟著說幾句信耶穌得永生、榮耀歸於主的口頭禪,不然就是對佛經滾瓜爛熟,也能跟著節奏唱誦如流。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,承襲著長輩流傳下來的宗教傳統,就會根深蒂固在人的思想及行為之中,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信仰中的優點還是有缺陷的部分,通通都會沒有差別的被全盤吸收,也很少人會發現其中的荒繆可笑之處,就算發現了其中的矛盾也害怕提出修正,久而久之大家就沿襲著舊的思維傳承下去,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當,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,這是我們所看到現在宗教信仰的通病。
現在的宗教走的是商業化行銷的精緻或豪奢路線,六慾是我們接觸外在刺激的一個窗口,悅耳悠揚的聖歌、人們溫言軟語的圍繞、富麗堂皇的神殿、拿不怕手軟的免錢祭祀供品、假藉環保之名行敷衍無形債主之實,加上政府加大力度下去宣導,一切看起來都是這麼的完美而無害,這種虛偽的拜神法已經變成了社會的普世價值,放縱自己的六慾被六賊牽著走,關上心靈之眼認賊作父,被外在的刺激給迷惑無法認清真相的醜陋,其實多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,用錯誤的方法處理人生的難題,只看得到美麗的幻景而無法自拔,如飲鴆毒般ㄧ步步踏上不歸路。
最近閱讀師兄師姐的文章讓我有感悟,陋室銘有寫到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….談笑有鴻儒,往來無白丁。可以調素琴,閱金經。無絲竹之亂耳,無案牘之勞形。….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」指的就是道德,萬理同源也可以說是天道。就像玉皇祖師的聖山不是最高的山,群山圍繞的湖也不是最深的湖,卻是最有靈氣匯聚的所在之處,有形金闕道場與外道相比規模的確是很小,但鼎中卻海納了龐大的自然靈源,並握有無形天地令,決不是其他有形的寺廟所能容納;真道的芬芳只吸引有相同氣味、相同頻率的金闕人,相互學習論道,才能懂得真道的內在美;也沒有嘈雜引人注目的活動來擾亂視聽,只有白話又實際的文示文章,提醒大家生活必須如常戒求好高騖遠,金闕道讓人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久之門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潛移默化,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被牽引至正確的方向,金闕宮不用刻意去形塑外在想傳達給人的觀感,反而是用自然樸素的方式把種子埋進我們的心裡,也要靠我們自身勤於灌溉才會發芽成長,讓我體會到這也是祖師所說的一種無為而治之法。
常處於芝蘭之室的金闕人也要戒慎,沉溺在祖師的懷抱之中已經習以為常,久而不知其香,當作理所當然,香味不知不覺中也會逐漸淡去而無所覺,久了就不把祖師的生活智慧當作一回事,拜神拜到迷茫的人也是如此,就像嗜辣之人不知不覺中口味也越吃越重一樣,一開始只是淺嚐,之後就欲罷不能的尋求更大的刺激,其實也只是在不同濃淡的鹹魚乾之間打滾而已。人內心的惡性惡識漫延,久了也不覺其惡不能識其害,如果能時常檢視自我將金闕道融入自身為一體,行之日久,就能在舉手投足間言談間,見其人外顯出來的性格,人本身並沒有刻意為之去改變形象,也不特別以這樣的風格當作自己很高尚,但旁人卻能在無形間感受其高潔怡然而立的形象。就像一個孩子在外的行禮作為,可以反映出家庭的門風及父母的教養,作為金闕人也要以身作則,才能讓別人看到金闕道對門生教化的不同,也不褥祖師的名聲與格調。至於其他同流合污的宮廟,自然會有不少逐臭之夫願意追隨,連拿來敬拜神明祖先的金紙丟進垃圾車,載去垃圾焚化爐燒化都不會覺得臭,近朱者赤近墨者黑,金闕人就是盡己力把自己的本分做好,日久還會有更多氣味接近的旁觀者看清楚金闕宮的與眾不同。

關於 ccgusa1499

建議閱讀文章

天命的軌跡

許多人遇到不順的時候,常常會到 …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© Copyright 2010-2023, 金闕宮 版權所有,本網站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。